1.纸币和货币关系

2.论述题,试述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3.黄金可能会大幅度下降吗?这种传言属实吗?

4.黄金价格下跌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5.有关名人的故事150字左右

纸币和货币关系

黄金以价换价是什么意思_金价转守为攻2019

1、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由金属货币演变而来,没有金属货币,就没有纸币。

2、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货币有价值,就能够以自身的价值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其次,货币有使用价值,就能够去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所以,把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的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是在基本职能上衍生出来的。

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国则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扩展资料:

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延期支付标准和记帐单位。实物货币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

既包括流通货币,尤其是合法的通货,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经济领域,货币的领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实际应用的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电子货币。

货币区是指流通并使用某一种单一的货币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货币区之间在互相兑换货币时,需要引入汇率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百度百科-货币

百度百科- 纸币

论述题,试述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详情参见百度文库)

清统治者所主持的

新政

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

是发生于

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可以说,清末新政间

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

讼纷纭。纵观各文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无意义,认为清朝再过几年就有立宪,便废除君主

专制;也有人否认清末新政的积极意义,认为这无非是清朝快崩溃前的苟延残喘,与辛亥革

命并无直接联系。

我认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从经济、文化、法律?辛亥革命的

发展都是与清末新政极有关系的。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

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

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

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下面我分别阐述下我的观点:

一、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控制力

1901

年开始的仿行立宪对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表面看来,君主立宪似乎

既能让屡战屡败的清政府恢复体面,维持君主统治,又能稳定社会,强国富民,是符合时代

要求的一种比较稳妥的渐进式改革。

但政治改革风险极大,

它尤其需要最高***

(层)

在长期执政经历中形成的领导权威。

这种权威是攻克改革难点,

稳定改革成果的关键所在。

而清政府在与外敌入侵的较量中却一

败再败,大失人心,

1900

年与八国联军开战前,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

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

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广东巡抚德寿等重臣合奏:

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山东巡抚袁世凯也提出:朝廷纵乱民,至举国以听

之,譬若奉骄子,祸不忍言矣。紧接着抗旨发兵救京,实行东南互保。反击八国联军的失败

使慈禧的执政能力受到极大质疑,而

1908

年光绪、慈禧的相继去世,使得形势更加恶化,

清政府也失去了稳定和控制社会政局的最有力法码。

这样,

君主立宪的主要领导权就落到了

以醇亲王载沣为代表的皇族手里,而政治资历和权威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政治改革中困难重

重,也迫使他们更多地依赖本族亲信,用抱团取暖的方式来维系满族高层的实权,而这恰恰

同君主立宪要求的权力开放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

改革中的许多做法使一大批被点燃改革热

情的有识之士感到失望与不满,

清末的政治新政进入了不改不行,

越改各种政治势力越不满

的怪圈之中。

而与君主立宪配套的中央官制改革加剧了更多官员的离心倾向。

1906

年,“五大臣”

组成的政治考察团结束日、美、欧访问回国,在随后的考察报告中,他们明确指出“立宪利

于君,利于民,不利于官”,而随后的改革事实也验证了这一观点,这也是相当多的官员在

君主立宪与共和之间采取骑墙态度乃至最终抛弃清朝的原因。

1906

年起,中央官制改革开

始实施,三权分立、分职专任、责任内阁等西方先进的行政体制初露端倪:实行内阁成员大

臣制,做到“分之为各部,合之皆为政府,入则同参阁议,出则各治部务”;中央机构则通

过留、改、并、增,使设置更合理;官员人数采取以事而定,以职而定的方式,提高了办事

效率。但清末的官制改革却使部分汉族官员丧失了一定权力,而对满族官员影响较弱,因为

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大权不旁落满族之外。如政府规定凡涉及皇族、宫廷事务的机构,如

宗人府、内务府等或予保留,或改换名称,导致在军机处和

11

个部中,满人、王公亲贵占

多数。尤其是

1911

5

月清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后,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仅四人,

被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这次事件直接导致汉族重臣和民众的不满,也极大推动了人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热情。

此外,地方自治改革也加强了地方离心力。为准备宪政改革,清政府提出了地方自治改

革:“地方自治为立宪之根本,城镇乡又为宪政之初基,诚非首先开办不可。”地方宪政的

第一阶段是自发建立以新式绅商为主体的地方自治组织,其中以“南学会”与“保卫局”最

具代表性。第二阶段是颁布法律来支持和规范地方自治,如

1909

1

月的《城镇乡地方自

治章程》,后又相继颁布了《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钦定宪

法大纲》等。如果说

1900

年的“东南互保”是一次被迫无奈的部分地方自治,而这次却是

得到清政府推动的全国地方自治。

在这个过程中,

地方督抚和士绅的自治能力和参政水平大

为提高,为辛亥革命后许多省份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作了思想、组织和人才上的准备。

总之,

由于清朝权力的顶端失去了应有的权威,

中央官员对自身权力丧失或缩小的不满,

地方势力自治独立能力增强等因素,

清政府内部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离心官员群体。

为克

服地方分离倾向,清政府就必然会要求权力的再次集中,政府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这也是

后来辛亥革命能轻易爆发和迅速蔓延的一个客观条件。

二、经济新政触犯众怒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

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

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

十分不满。

其一,铸币及货币发行权政策朝令夕改,导致清政府经济掌控力丧失。由于铸造和发行

货币利润丰厚,各地银元、铜元滥发现象严重。受当时世界金本位机制的影响,中国不合理

的战争赔款被迫以金价结算,使得清末银贱金贵和通货膨胀现象严重。为此,清政府曾就钱

币的铸造和发行进行过三次较大力度的集权改革。

1899

6

月,清政府下令除湖北、广东

以外,所有造币厂停止铸银,遭到地方强烈抵制。不久,天津、江宁造币局、吉林造币局、

福建造币局先后获得了清政府的铸银许可,统一银元计划被迫流产。

1901

8

月,清廷又

一次发布上谕,除湖北和广东以外,其余各省停止铸银。但在强大的地方势力软硬兼施下,

江南、四川、山东、奉天等不久仍获得了铸银许可。

1903

年,清廷决定在京师设立银钱总

厂,“各省所用银钱,式样各殊,平色不一,最为商民之累。自应明定划一银式,于京设立

铸造银钱总厂。俟新式银钱铸成足敷颁行后,所有完纳钱粮关税厘捐一切公款,均专用此项

银钱。”但这次改革仍未解决以各省督抚为中心的币制“分权化”局面。统一发行,控制金

融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须,但币制改革欺软怕硬的做法使许多地方势力更加轻视中央权力,

进而加剧了当时的经济乱象。一篇名为《国民破产之恶兆》的时评这样记载,当时由全国重

大的钱庄、商号倒闭所引起的社会混乱事件,“宣统元年(

1909

年)三件,二年八件,今

年仅过五月而已有五件。其救济用款约三千余万两,而搁而不理者尚多”。

其二,清政府推行的铁路国有政策使得民怨沸腾。

1903

12

月,清政府颁布《铁路简

明章程》,允许商办铁路。结果“在

1903

年~

1907

年的

5

年间,全国有

15

个省份先后创

设了

18

个铁路公司。”四川等内陆省的积极性更高。川路集股总额达白银

1170

多万两。铁

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也就是川汉铁路总公司随粮强制征收,值百抽三,相当于摊派

集资,这使得大量的农民入了股。不久,新入阁的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等人认为民间集资方式

影响铁路建设速度和其它经济发展,铁路管理也更难。因此,

1911

5

月,清政府宣布“铁

路干线国有”,建设粤汉、川汉铁路的资金转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这使川汉等地

百姓“发财梦”破灭。而把借款利益转给西方国家的行为更使百姓无法理解。另外,清政府

对原铁路集资公司投资橡胶亏空的

300

万两百姓血汗钱不予认可,

种种行为激起民愤从而导

致了

1911

6

月的四川保路运动,并由此促成了武昌起义。

各自为路成不了国家铁路系统,这一认识是具有现代感的。但正如袁世凯、张之洞所奏

之言:“错在决策的不合时宜”。因为它忽视了帝国主义入侵,尤其是八国联军带给中国人

民心中的愤懑情绪,更无视百姓的直接利益。此外,盛宣怀既是新当选的邮传大臣,又经营

着许多大企业。

他主掌的汉冶萍公司可生产当时所需的一半左右的铁轨,

有理由怀疑当初的

决策同他个人的私心有一定联系。当然,不合时宜的决策背后是清政府的经济窘相。

《辛丑

条约》

9.83

亿战争赔款,加上新政所需巨额开支使清政府入不敷出,如

1910

年,清政府财

政收入

29000

万两,财政支出

35000

万两,亏空达

6000

万两。为补财政缺口,各级政府横

征暴敛,民怨沸腾,社会动荡。这就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社会条件。

三、文化新政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文化环境

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

单靠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

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

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

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新政中对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废除科举制。清政府从

1901

年起开始逐步废除科举,在袁

世凯、张之洞等推动下,慈禧于1905年9月

2日以光绪帝名义发布上谕:“着自丙午科为

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科举制度正式宣告废除。19世纪时,每次科举考试有近

20万名考生,中榜率约为0.9%,做官率更低,为0.4%左右。但

科举制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种改变人生的希望,

从而把大量才子吸引到浩瀚的古籍中,

抹平

了他们的反叛思想。而科举废除后,官员选拔渠道多样化、知识新颖化和人生价值多元化等

因素使得新式学堂中出现了一大批读书不为做官而为追求真理的新式知识分子。

清朝学部总务司编的教育统计图表显示,1902年在校学生数仅6912人,1909年达到1639641人,其中

相当数量的学生投入到军校学习中,

不少人还远涉重洋出国留学。

新式教育使传统旧思想受

到质疑的同时,也催生了各种新的思想观念。他们组成了各种学派和团体,许多人后来又进

入了官界、工商界、出版界、军界等社会重要领域。而新式知识分子中的相当部分成为了立

宪派和革命派的支持者。这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准备了一大批中坚力量。

新式知识分子的思想见解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去影响社会,清政府不自觉地配合了这一

渠道的建设。新政中,清政府相对放松了“报禁”和“言禁”。据不完全统计,1901年全国各地的新办报刊为34种,1911年达209种,十年增长率约为515%

1906

年起清政府发

布了《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应守条例》、《大清报律》等法律

条文来规范和保护报业。此外在《钦定宪法大纲》中还规定“臣民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

论、出版、著作及集会、结社等,均准其自由”。当然,清政府扩大报刊与言论自由度的主

要目的是使舆论对新政能“以息邪说,而重关防”,“用以维持正义,防止讹言,使舆论既

有所发抒,而民听亦无淆感”。但舆论环境的放松为社会新的语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西方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深知报刊的政治教化功能,

“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

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

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 1905年至1907

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

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

开了一场大论战。

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

在报刊上等革命党人用高度

凝炼的词语,使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传向整个中国。

革命党人深知文言文报刊是给读书人看的,所以大力推广白话报刊书籍。如邹容的《革

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直言不讳地正面号召反清反帝,奋起革命。经

历过辛亥革命的鲁迅曾说:“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

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此外,口口相传更是底层百姓的沟通方式。这种传播

更易形成许多不利于清廷的“误传”。如浙江省遂昌县设立学堂,调查户口,南乡一带人们

却在传说学堂会害人虐民,不利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结果造成大批农民聚集,提出“誓灭学

堂,以安农业”,旋即爆发了民变。又如宣统年间,革命党人景梅久在陕西长安仰望当时天

上出现的彗星,随口造出“彗星东西现,宣统两年半”的谶谣,并假说此谣已流传了好久,

不知是什么意思,故意引别人做出预兆“大清家快亡了”的解释,结果此谣使得“人心大摇

动起来”。

清末新政为领导的辛亥革命客观上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合力冲破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的枷锁:

其一,

不合时宜的君主立宪改革与恰到好处的武昌起

义两者的交汇加剧了封建专制社会的崩溃力度,尤其当清末新政无法使大多数人感到受益

时,社会希盼一种更猛烈的革命冲击的到来。其二,是辛亥革命当之无愧的领袖。革

命党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是辛亥革命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所言:“武昌

一声炮响,各省咨议局先后十日间,各自开一场会议,发一篇宣言,那二百多年霸占铺产的

掌柜,便乖乖地把全盘交出”。“这是全国人的自觉心,到时一起迸现的结果”。其三,国

家改革的成败关键是看能否让大多数人得利。虽然清末新政也涉及农业,

但其主要内容是举办农业学堂和农事试验场、引进与培育新品种等,

这些对广大农民生活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相反,“新政愈多,靡费愈重;筹款愈繁,民生愈蹙”。

总之,处在极端贫困和国耻中的中国需要一种巨变来改变,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国发展。

黄金可能会大幅度下降吗?这种传言属实吗?

我也是买的黄金基金,之前不懂,一下买了8千,现在已经亏了快500元,感觉比那些混合基金跌的都厉害,那时以为是长期持有,交易成本应该和其它基金一样很高,还想着等黄金上涨,这段时间跌得太厉害,多看了这方面信息,这两天才发现黄金基金的交易手续费是7天后0.1%,而且本身基金还有其他管理费之类的大概1个点左右,也就是如果你放一年什么不操作,黄金价格没有变化,你也要亏损1个点,所以黄金基金其实很适合短线操作,低买高卖。当时进场的时候上海黄金价格是385,博时黄金375,目前上海黄金金价360,博时黄金350,算是最近半年最低点了,今天又加仓了2000。

我之前不太懂这方面,策略是长期等上涨,结果是现在一直跌,现在稍微有些思路了,除非黄金一直跌,否则逢低少量加仓,然后上涨了一些就少量抛出回本。长期投资还是买的现货黄金,要讲清楚啊,什么价位买的,你问哪个级别,日线跌,一小时可不一定跌,更别说15分钟之类的了,不要问未来如何,以后能不能涨这种话,关注当下,交易不是预测,是应对。

最近国际黄金走势,迎来持续下跌行情“吸引资金流入黄金市场,黄金整体走势是放慢下跌,一度刷新去年6月份以来新低至1717美元,随着疫苗持续投放,新型事件迎来转机,治愈人数高于新增病例,透露出更多曙光。近期美国公布的数据表明,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预期,全球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不断升温,美国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不断上升就是很好的证明。黄金避险需要下降,这意味着主要推动金价上涨因素在消退,金价无法维持高位,迎来回落。黄金短时间内的反弹,但不会改变大空头,后期有望考验1700美元关口,而且失守概率很大!

黄金价格下跌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近期黄金的下跌主要是受美国方面基本面的一个刺激!关于QE3的减持情况

这是一个利好美元,利空黄金的重大消息!

所以近期的黄金不是底,低位还没有真正到来!

希望能帮到你!有对行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互相探讨,进我们的YY!

有关名人的故事150字左右

『壹』 名人事迹100-150字

1、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

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3、施洋搓脚夜读的故事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4、朱熹画沙的故事

朱熹在幼年时异常聪明,刚学会说话时,父亲指着天空告诉他:"这是天。"朱熹问道:"天的外边是什么?"父亲朱松感到非常惊讶。就学时,给他《孝经》读,他读完后,就在书上写出这样的话来:"如果做人不孝顺,就枉为人了。"

5、曹禺的读书故事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贰』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简短,150字左右

一、邓世昌壮烈殉国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1894年7月, 日本侵略军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清 *** 迫不得已宣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援军到鸭绿江口。17日返航旅顺途中,突遇原挂美国国旗后改悬日本国旗的日本舰队袭击。致远号即舰长邓世昌毅然下令升起本舰军旗,下令开足马力,准备撞沉日舰灵魂“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沉,全舰250名官兵壮烈牺牲。

二、爱国诗人文天祥

文天祥生活在宋朝末年,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元军攻入汀州,文天祥便组织义军,北上抗击。第二年元兵逼近南宋国都,他被派出使元营。在元营他慷慨陈词,坚强不屈。不料南宋 *** 又派人去求降,文天祥便被元兵扣留,被迫北上,最后在广东海丰遭元兵袭击,兵败被掳。

元将逼迫文天祥给宋军统帅写劝降信,被他严正拒绝。以后宋朝灭亡,文天祥被押送燕京。囚禁中,元统治者百般折磨他,软硬兼施,企图迫使他投降,与元人合作。但是文天祥就是不肯低头,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英勇就义,保持了民族气节,因而被称为民族英雄。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湾,十分惊恐。

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郑成功一声令下,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

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

『叁』 名人读书的小故事100到150字

1、冒雪访师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2、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

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

3、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

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

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因此,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

4、少年鲁迅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也曾是写对联的好手。少年时代的鲁迅在上学塾时,先生就教他们作对。一次,塾师寿镜吾老先生出了上联“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

立时塾房活跃起夹了,有的孩子对出“九头鸟”,有的孩子对出“三脚蟾”,有的孩子对出“百足蟹”等等,惟独周樟寿(鲁迅原名)一语不发,等课堂上平静下来后,他站起对出“比目鱼”。课堂立时悄然,没有再应对的了。寿老先生在—一评论了前者之后,最后称赞周樟寿对得最好。

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两者虽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恰到好处。

经老师的点拨,同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樟寿虽小却语惊四座。

5、列宁的读书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6、 *** 的读书故事

毛主尤其喜欢“动笔”读书。只要是他读过的书,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将书中错别字和点错的标点改正了。毛主席还喜欢加批注,上学时就曾批注鲍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1万多字的批注。

后来这本书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1950年,才展转还给毛主席。毛主席又高兴地批注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

『肆』 名人故事大全少点150字左右

的岁月抄

另一次爱迪生丢掉工作袭,是因为把发明用在不对的地方—当时他在铁路局担任晚班的报务员,铁路局规定,晚上九点以后,为避免工作人员偷懒睡觉,报务员需每一小时发一次讯号给车务中心。于是爱迪生便自制一台自动定时发报机,这东西使爱迪生成为全局里最准时,最可靠的发报员。但是,在一次查勤中,车务主任发现了正在睡觉的爱迪生,和这台巧妙的机器,虽然主任很欣赏他的天分,但是铁路局需要的是一个老实安分的人,而不是一个发明家,所以,爱迪生又被炒鱿鱼了!21岁以前,爱迪生可以说是经常换工作,周游于一些电信,电报公司,直到他来到纽约,靠着对机械的了解,和优良的维修技术,慢慢的闯出了名声,成立了自己的工程公司,专门制造和改良一些事务机器,例如:黄金行情显示器,股票行情显示器,金价印刷机等商用机器,同时研发,承制各种科学仪器。

『伍』 名人成长的故事150字(越多越好)快

1、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

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写毛笔字。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每天完成功课后,还要练习写一百个毛笔字。有一次,他和蒋妈妈去串亲戚。回来时,天色已经很晚了。好心的蒋妈妈催他快睡。当他走到床前时,突然大叫起来:“呀,我的大字还没有写呢!”

说着便又回到书桌跟前。蒋妈妈见了,忙上前说:“算了吧,今天不写,明天写二百个不就补上了吗?”“不行!”小恩来用恳求的目光望着蒋妈妈说:“不,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恩来说完,便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写了起来。

3、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他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

他父亲到处询问。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我砍了你的树!”华盛顿和盘托出。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我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4、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5、林肯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林肯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

但是贫困总是阻挡不住他对书籍的热爱,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类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陆』 古今中外的名人小故事(100-150字)

一、司马光勤学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

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二、牛顿痴心实验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

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三、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四、屈原读书

《屈原洞中苦读》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五、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柒』 名人的故事150字左右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捌』 名人故事150字左右

王亚南来小时候胸有大自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玖』 名人读书的故事150字左右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专,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属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类下常读书读到深夜。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

『拾』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每个故事有200字以下,150字以上。要5个

映雪囊(náng)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车胤囊萤夜读)

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孙敬悬梁苦读)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 *** 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韦编三绝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条把竹简编编联起来,做“韦编”。三:多次。绝:断。反复研读,以致编联竹简的的皮绳断了多次。指读书勤奋刻苦。(孔子韦编三绝)